Cashier: Sure. Any particular flavor? 店員:沒問題,要什麼口味的呢? Chris: Do you have any recommendations? Chris:你有任何推薦的口味嗎? Cashier: Well, the hazelnut latte is our best-selling drink, and we also have a buy one get one free promotion today. Would you like to try it? 店員:榛果拿鐵是我們店裡最熱銷的,我們今天也剛好有買一送一的活動,你想要試試看嗎? Chris: Sounds great! Ill give it a try. Chris:聽起來很不錯,那我就點那個吧。
性格即命運:李嚴的悲劇性缺陷(tragic flaw)完美的悲劇情節,照理應有一單純的結局,也就是英雄的命運之轉變是由幸福到不幸,而不幸的原因又非出於其他的罪惡,而是他本人的某些重大過失。首先,由於當年他被梅香的毒針刺到(但誤以為是趙瑜下的手因而對其懷恨在心),他選擇以眼還眼的方式在龍蝦裡放毒蠍刺傷趙瑜,可是,為何不多放幾隻順便把昴星也刺死呢?如果真要復仇,又何必準備解藥呢?圖片來源:《中華一番》如果這裡的悲劇性缺陷還不夠清楚,那等到炸龍蝦跟砂鍋對決時就昭然若揭了:李嚴的悲劇性缺陷就是──人太好、過度要求完美。
我認為這樣的討論之所以合理還有另一個原因,來自於《中華一番。 提醒昴星要瀝湯中雜質。據鄉民指出,每逢21小時後,李嚴的出現總是能提高15-20%的收視率(雖然我們未能掌握真實的觀測數據)。為了完美,浪費時間做了擺盤跟炸了三支鳳尾蝦。關於龍蝦三爭霸之所以經典的原因眾說紛紜,有人認為是李嚴太帥,有人認為是這幾集畫工精美。
另一方面,「你怎麼帥成這樣」,一開始看來是字幕組的惡搞,卻歪打正著地說中觀眾對李嚴的觀感。正當觀眾跟劉昴星站在同一視角看這場對決時,趙瑜就突然倒下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從產業而來的壟斷,帶來的就是政治投票的僵固結構。
如何把握這10年的黃金時間,就是時、眾等第三勢力政黨的迫切課題了。文:林邑軒 選後迄今,關於各候選人、政黨得票的分析琳瑯滿目,是歷次選舉之最。從隘勇線到板塊交換說,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,產業、資本的結構,才是政治投票的社會基礎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板塊交換說」: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回到了李登輝,韓國瑜領導的「國瑜黨」繼承了陳水扁。
這是40年來,科技業吸納的就業人口,繼200萬(加計眷屬)的「軍公教」之後,第一次在選舉結果上證明自己的獨立存在。壟斷租不破,下層結構依舊強固,上層結構無法撼動。
在地方議會,也能成為與藍綠兩大黨分庭抗禮的一股勢力。更重要的是,年輕世代的投票意向,會持續擴大第三勢力的社會基礎。光從數據切入,並沒有辦法完整印證這些趨勢的成形,因此,本文將從歷史分析入手,輔以一些大膽的假說,試圖為大家勾勒幾個重要的趨勢。從高中生、大專院校的模擬投票,或是新竹市、新竹縣竹北市的幾個工程師里在區域立委、不分區政黨票的投票結果,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果,30~39歲、20~29歲的世代,選擇時眾兩黨的比例越來越高,甚至會達到國、民、時、眾,四黨均分天下的局面
但是德國有但書,如果政黨票不到5%, 但有三席以上的區域立委選上,那他們的得票比例必須被計算。嚴格來說,台灣政黨票的功能,並沒有把政黨比例忠實反應於國會席次,這對於政黨競爭來說,並不是一件好事。因為區域立委已經得到48席,超越政黨票被分配的44席,所以就以48席計,不會再有政黨票另加上去的算法。以這樣的算法,投給民進黨的33%政黨票,在德國的制度下就完全是「浪費」了,剛好和台灣大黨在喊的投給小黨是浪費的說法,完全相反。
民進黨的政黨票33.98%,故民進黨可以拿到政黨票的最少席次是113除以86.31的分母數再乘上33.98%。政黨突顯的也是各自政黨政策,政黨席次佔國會總席次的二分之一。
在此,我們可以看到,用政黨為比例原則作為國會席次分配,小黨25席反映出幾乎有20%的小黨意見,而民進黨拿到的48席,沒有政黨票加持,國會是沒有過半的。德國和台灣一樣,沒有超過5%的政黨票不計算。
因此可用到不分區立委的名單遞補,依據排名遞補19個席次至44席。短兵相接的區域立委選舉制度,最後容易喪失理性,造成族群或世代對立。而小黨的民眾黨11.22%,可以得到15席(以台灣制方法計算是5席,相差 10席)。為了贏得勝選,候選人不僅要塑造個人魅力,還要全力詆毀對方,讓選民喜歡自己,討厭對方,故抹黑技倆叢生,而真正對於選民該要訴求的政策與政見,反而成為不起眼的配角,盡失選舉真義。基本上德國國會因為依照政黨的比例原則,每屆的席次都不太一樣。民進黨可以分配到的政黨席次總共是44席。
這顯示台灣選制,其實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。以德國制計算,如果因政黨比例之故,超過原來規劃的113席,增多席次是容許的。
這樣一個沒法加上政黨票,一個擴大化政黨票的結果,兩黨在國會只差四席。以德國制度來計算,選舉結果大不同 相對的,德國以政黨票為主的席次分配,他們的政黨票一旦衝過5%,政黨就掌握有全部國會席次完全比例。
各個國家的選舉設計,即使是民主老牌國家,也多少都有遺珠之憾。這也大幅提升小黨成為關鍵小黨的可能性。
其他黨派的區域立委拿到6席,德制計算的加總結果是123席,超過國會席次原規劃的113 席。而國民黨的政黨票與民進黨一樣,實際只差了四席。德國政黨比例作為分配國會席次基礎 台灣的政黨票設計比例的原則,屬於外掛式的計票,政黨票佔國會的席次(113席)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(34席)。而他們的區域立委25席,少於應有政黨票的44席。
這樣的設計,相對的就會減緩小選區議員的激烈競爭,大黨要一黨過半的可能性也相對變低。一般來說,小黨要拿到三個區域立委的難度,要比拿到5%難度高許多,故這個可能性非常小。
以台灣單就一個區域立委的誕生,就是要成為數萬人的偶像,選民才會投票給他。選制上設計,如果容易造成一黨過半的政治生態,容易形成權力的傲慢與改革的困惰,相對的也不能符合民主多元社會的需求,反應不同聲音。
也就是如果今天台灣基進的區域候選人有三人選上,那他們3.16%的得票比例也可以進入國會,拿到4席。以這次2020年台灣113位立委來計算的話,如果用德國的計算方式,去掉不到5%的小黨比例,總共有效計入國會的分母是86.31%,而不是100%。
而民進黨48席的國會席次,並沒有過半。而總統大選更是以八百萬、五百萬人的迷來選,怪不得選舉形成數百萬的是韓粉與英粉,一句帶動情緒的簡單言詞,就要把情緒帶到至高點拼倒對方,這樣要不民粹也很難。如果要期待國會能有更多元的聲音,讓小黨的影響力擴大,以政黨比例為主的國會生態是可參考的觀點。德國是政黨政治的國家,政黨的屬性高於個人的魅力。
台灣的選舉設計,每兩年一次(地方與總統選舉),除了費用龐大之外,容易形成族群與世代的尖銳對立。而台灣三分之二區域立委所佔的國會席次,自然而然就會造成區域立委激烈競爭的態勢。
小選區議員高過政黨比例的政黨,政黨票不會另計,所以小選區議員的競爭雖大,但不是關鍵。相對的,因為政黨比例為原則,許多優秀的人才在小的政黨中,因為政黨席次的增多,被入選的政黨排名人選,就有較大的比例可以進入國會,成為關鍵少數,增加國會的多元性。
時代力量7.75%,可以拿到10席(台灣制計算是3席,相差7席)時代力量7.75%,可以拿到10席(台灣制計算是3席,相差7席)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e5m5y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13529/894.html
有话要说...